2015年5月27日 星期三

默禱──蕭泰然老師紀念音樂會

蕭泰然的宗教合唱作品,
如空氣如水,純淨、自然、不喧嚷、不競爭,
一如他一生所堅持信仰──耶穌基督。

蕭泰然的世俗合唱作品,
如人生百態,絢麗、惆悵,看得到夢想、摸得著現實,
一如他一生所熱愛的土地──台灣。

幾年前與蕭泰然(Tyzen Hsiao, 1938-2015)老師曾有過一面之緣,那時感覺他是個親切溫和的謙謙長者,總是帶著微笑面對每一個人。

今年2月24日他的離世讓許多人深感不捨,而在三月初我有幸參與一場於台北東門教會舉行的蕭泰然追思禮拜暨音樂會,聽著許多人訴說著蕭老師的待人處世和點點滴滴的小故事,內心深受感動,因為蕭泰然不僅是個才華洋溢優秀的台灣音樂家,更是一位讓所有與他相處過的人,感動在心的溫暖天使,他的體貼細膩,總是恰如其份、適時地守護著他人,更在許多微小的地方,真誠關懷著每一個人,而這樣的情感,同樣也在他的音樂中表露無遺。

要了解蕭泰然的音樂世界,一定要認識他的聲樂與合唱作品,而這場由福爾摩沙合唱團舉辦的紀念音樂會,就以蕭泰然的「宗教歌曲」與「世俗歌曲」來分為上、下半場演出,而上半場也藉由盧俊義牧師的教會音樂導聆,讓聽眾更容易了解這位虔誠基督徒長老作曲家,是如何將上帝的愛化為音樂中的真善美。

在合唱團指揮蘇慶俊的帶領與蔡昱姍的鋼琴伴奏下,福爾摩沙合唱團陸續演唱了蕭泰然的《默禱》、《主禱文》、《聖徒攏著歡喜》、《人子耶穌》(選自神劇《耶穌基督》)、《和平的使者》、《主啊!我情願》、《雖然行過死蔭的山谷》、《To Those I  Love and to Those Who Love Me》、《祢居住的所在》、《信望愛》、《我的心神啊!你著讚美耶穌》以及《使徒信經》等多首宗教歌曲。其中《To Those I  Love and to Those Who Love Me》是蕭泰然於2002年為自己的告別禮拜所寫的合唱作品,其歌詞(作者佚名)為:

當我離去時,請放開我,讓我走
還有許多事物等著我去發現與體驗
請不要為我流淚
要為我們曾經共同擁有的歲月而歡喜

我將我的愛全然給你,深不可測
就如同你賦予我生命中的每一分喜悅
感謝對我付出愛的每一位
如今是我獨自踏上旅程的時候了

生活將會繼續,但我並未遠離
當需要我時,只要呼喚,我就在你身旁
即使看不見也摸不著,我仍在你身旁
若你用心聆聽
將會感受到我用全然的愛
溫柔又堅定地擁抱你

若你仍感到哀傷,請為我哀傷一會兒就好
並讓我們所信靠的那位,撫慰你的傷痛
我們只會短暫地分離
要為我們曾經共同擁有的回憶而感念

在未來
你也會踏上這同樣的旅程
我將會在彼方以笑容迎接你
並對你說「歡迎回家」!

蕭泰然曾表示「雖然我的音樂只是音樂表達的一種方式,但我將盡力創作更多的音樂,獻給台灣教會,也盼望能與所有的台灣人分享,我從天上所得來的才能」。或許就是因為有著這樣的信念,蕭泰然的宗教歌曲不僅旋律易懂好聽,更重要的是帶有一份真摯的溫暖,會自然地流灌到你的心田深處,引起共鳴,而曲中對上帝的堅定信念以及美好期盼讓人動容,藉由合唱各聲部旋律線條的層疊發展與安排,也能一窺蕭泰然的作曲功力。

盧俊義牧師曾說過:「蕭泰然的宗教音樂,我覺得比其他音樂更美。不過我覺得他在宗教音樂上的表達更特別,因為這種西洋作曲的東西,這種很美的音樂,若沒有很好的宗教信仰在支撐,音樂不會美」。所以信仰、創作與音樂對蕭泰然而言就像是呼吸一樣自然,也是生命的熱情展現。曾有人形容蕭泰然「把作曲、演出當成是對上帝的讚美」。

音樂會下半場的蕭泰然「世俗藝術歌曲」也演出了《蕃薯不驚落土爛》、《愛與希望》、《自由之歌》、《百合之歌》、《阿母的頭鬘》、《傷痕之歌》、《玉山頌》、《台灣魂》、《遊子回鄉》與《思親吟》等作品,而在音樂中可以感受到蕭泰然對台灣這塊土地濃烈化不開的愛,而最後《出外人》與《嘸通嫌台灣》兩首曲子,還特別邀請到小提琴家蘇顯達(Shien-Ta Su)一同合作,蘇顯達也被公認為蕭泰然音樂最佳詮釋者之一,最後就在聲樂與小提琴聲共鳴下為音樂會劃下完美溫馨的句點。

「其實台灣的藝術歌曲是在1995年由我開始建立的」蕭泰然曾如此說,「或許在之前台灣也有不少原創的歌曲,但是真正有系統、並創作出足以在學術上佔有一席之地的藝術歌曲(Lieder)的台灣歌曲,當屬蕭泰然。現在台灣有許多的民謠作曲家,他們的努力與成果應該受到大家的肯定,但是我們也應該嚴格地審視藝術上多層次的每一個標準,作曲家(Composer)和寫歌者(Song Writer)之有所別,就如同鋼琴家(Pianist)不同於(Piano Player)一般」。而蕭泰然正是以如此嚴謹的態度來創作屬於台灣的藝術歌曲與宗教歌曲,因此旋律中也都帶有特殊與濃厚的台灣味,讓人感到既親切又樸實。

福爾摩沙合唱團為音樂會帶來的安可曲驚喜為《點心擔》,也是許多人非常喜歡的歌曲,由於蕭泰然十分喜歡品嚐台灣的小吃,因此以俏皮幽默的曲風來表現小吃攤文化。蕭泰然總是忍不住在音樂中加入故鄉的元素與民謠旋律,來表達他對土地無止盡的愛。他曾說:「長久以來,我有一個感覺,我們有像林昭亮那麼優秀的演奏家,卻沒有好作品,以至於他們只好演奏別人的作品……,音樂家的責任在於將過去流傳於斯土的民謠、通俗歌謠妥善的整理,正如柴可夫斯基和西貝流士的作品,亦可聽出他們的民謠風格。整理先民的音樂文化資產,就好比摘草藥或蕃薯葉一般,不能連根帶葉還沾著泥土就拿來吃,一定要先做一番處理,我們可以抽出好的部分,把不好的再重新改寫。只要好好的處理,就可以端得上檯面,一有機會,便可推上世界樂壇」。

福爾摩沙合唱團

蕭泰然的音樂除了揉入故土風情外,其自然流露的浪漫曲風個性鮮明,因此有「台灣拉赫曼尼諾夫」之封號。蕭泰然與俄國作曲家拉赫曼尼諾夫(Sergei Rachmaninov, 1873-1943)雖同為現代鋼琴家與作曲家雙重身份,但曲風卻擁有強烈的浪漫樂派色彩,且頗具個人特色,對此,蕭泰然的學長陳磐安也進一步說明:「拉赫曼尼諾夫是貴族,蕭泰然的爸爸是醫師,對於音樂上很認真,日本讀完又去美國唸,那時候他就更想念故鄉,這和拉赫曼尼諾夫很像,他被人清算他是貴族,但蕭泰然被人清算,不得已去美國,想要回到蘇聯回不去,他們那種想念祖國的心情,我是覺得很像的,因為他們有很深的感情,會去感動觀眾」。

而台灣鋼琴家葉綠娜(Lina Yeh)也曾剖析蕭泰然的音樂「每一位成功的作曲家,在他們的創作中,都會流露出一種特有的風格。不論在旋律上,在和聲在節奏上…,都像是獨一無二的自創語言……。在蕭泰然先生的音樂中,讓人感受到的是一整個時代台灣文人特有的抒情浪漫,好似融合了西洋、日本、基督教與本土閩式風情的雅緻秀氣細膩敦厚與溫和純情,然而,同時又認命似的『拘謹』。他常在嚴謹的樂曲結構,與傳統手法中,情不自禁地透露出內心的狂熱真情……」。

雖然一代音樂大師已離我們遠去,但蕭泰然所留下的美好音樂寶藏以及人格典範,將永存於我們心中,成為台灣後代子孫最值得驕傲的文化遺產。

蕭泰然說:「金銀我攏無,只有將我所有的給您──就是我的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