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12日 星期五

指尖對決

近幾年來「臺灣國樂團(National Chinese Orchestra Taiwan, NCO)」的表現總讓人眼睛為之一亮,NCO不僅多方跨界與嘗試,更重要的是團員的高度表現力與精神凝聚力,代表了他們對音樂、對自己與對聽眾的尊重,此次NCO更與擁有古典音樂背景的指揮陳澄雄以及鋼琴家嚴俊傑一同演出「指尖對決」音樂會,展現東西文化既競爭、既合作的現代表演藝術態勢。


音樂會首先由選自作曲家劉長遠《龍耀東方》中的〈茉莉花開(Blossom of Jasmine Flowers)〉樂曲揭開序幕,在高亢歡樂的樂曲架構下,不僅用到了定音鼓等18個大小不一的國樂鼓與西樂鼓,也加入了馬林巴琴(Marimba)和顫音琴(Vibraphone),巧妙借用西方打擊樂器,妝點出騰龍民族的活潑神韻,並在樂曲近尾聲處引用了中國民謠《茉莉花》的主題旋律,帶來陣陣清新的芬芳,而這也是來自民間的精神力量。

李哲藝
而委託台灣知名新生代作曲家李哲藝所創作的《臺灣舞曲第六號(Formosan Dance No.6)》,也於音樂會中進行世界首演。李哲藝出生於古典樂界,主修豎琴,近來年除多方改編台灣各地民謠,以古典室內樂方式來呈現外,也積極參與國樂創作。在此次所發表的《臺灣舞曲第六號(Formosan Dance No.6)》中,李哲藝以台灣原住民童謠為素材,並廣泛運用笙、嗩吶等吹管樂器,營造出來自底層的生命力,並融合各聲部樂器主奏之特色表現,呈現出一部精彩、多樣貌的大型國樂作品。

將冼星海所創作的《黃河大合唱》改編為《黃河(Yellow River)》鋼琴協奏曲,一直以來大多是以殷承宗等人所改編的版本來呈現,但使用的是鋼琴與古典交響樂團的編制,此次NCO演出劉文金改編給國樂團的伴奏版本,也試圖突破國樂交響化後器樂聲部平衡的問題,再加上樂團與鋼琴主奏的實際「融合度」,形成此次演出特別的亮點。嚴俊傑彈奏出黃河泱泱的奔騰氣勢,以及中國文化與民族堅毅的深沉情感,其表現可圈可點。但值得一提的是,最後嚴俊傑也以改編過後的鄧雨賢《望春風》作為獨奏安可曲,此曲在嚴俊傑的手指下,聽起來既像是從遙遠國度隱約傳來的幻想中樂音,也像是從音樂盒傳出的俏皮琴聲,一會兒鋼琴從高音弱音聲部跳到了中低音音域,更將你突然間從幻夢中拉回現實,而鋼琴是留聲機也是時光機,聽眾乘著琴音的翅膀,展開了一場不可思議的時空之旅。

臺灣國樂團(National Chinese Orchestra Taiwan, NCO)

音樂會下半場首先帶來的是劉星的《一月(January)》與《四月(April)》,這是由彈撥合奏的樂曲,帶有些許的小清新與現代風格。作曲家本人也曾說:「《一月》裏那種長氣息的旋律是我非常喜歡的,尤其是由彈撥樂來演奏,有一種閃爍的動感」。的確,聽著《一月》的旋律,彷彿看到了滿天的星星,閃在腦海中,也閃在心底,對比著《四月》的快板節奏,另有一種「慢活」的情趣。而《四月》則是由揚琴奏出動感的主題,並在樂曲結尾運用了琵琶的「推絃」技巧,來來回回聽起來就像是撒嬌的情緒般,帶有幾許趣味性與人性。

金湘寫於1986年的《塔克拉瑪干掠影(A Glimpse of Taklamakan)》,原是應「中國中央民族樂團」之邀而創作,描寫位於新疆南麓中塔里木盆地的塔克拉瑪干沙漠。塔克拉瑪干沙漠也是世界第二大沙漠,而「塔克拉瑪干」維吾爾族語即「進去就出不來」之意,金湘曾多次到過塔克拉瑪干沙漠,十分了解此處之地理環境,並藉新疆音樂為素材描繪出〈漠原〉、〈漠樓〉、〈漠舟〉與〈漠洲〉等四個樂段,其中廣泛運用調性、轉調與配器等手法,形成色彩絢麗之大型民族管弦音樂之創作。

最後的安可曲就在陳澄雄的指揮詮釋下,原本寫給鋼琴獨奏的兩首作品,即舒曼(Robert Schumann, 1810-1856)的《夢幻曲(Traumerei)》與蕭邦(Frederic Chopin, 1810-1849)的《離別曲(Etude, Op.10-3)》在國樂團的演奏下,表現出極為夢幻的氛圍,那是樂團整體在極度柔和的弱音控制下,顯示出無比的溫柔與充滿愛意的渲染力,當場也融化了聽眾的心。


2013年4月5日 星期五

薰衣草森林

如詩如畫的「薰衣草森林(新竹尖石)」
兩個女生的紫色夢想造就了三畝夢幻卻真實存在的田園森林,這裏擁有世界最豐富的色彩,最美麗的芳香,而無論你的心有多大,都能盡情沉浸在她們最原始的熱情中,感受人與自然的單純依戀。

兩個女生是詹慧君與林庭妃,詹慧君原本於台北花旗銀行工作,而林庭妃則是高雄的鋼琴老師,兩人為了一圓花草植栽的夢想,毅然決然辭去工作,並在西元2001年11月9日,以二百萬元資金,創建台中新社山區的「薰衣草森林」。

因此以薰衣草和香草植栽為重點的休閒型花園農場就此成立,取名為「薰衣草森林」,總公司便設於台中新社山區,之後更拓展新竹尖石與苗栗明德等兩處「薰衣草森林」,並在多年來的努力經營下,三座「薰衣草森林」不僅成為台灣中部熱門休憩園區,更連續數年入圍台灣百大必訪之旅遊景點。

盆栽造型的甜點
令人惋惜的是「薰衣草森林」的創辦人詹慧君已於2013年1月14日因肺腺癌病逝,享年44歲。而活潑外向的詹慧君與內向細心的林庭妃兩人個性恰恰互補,自創建以來兩人攜手克服了許多不為人知的困難與逆境,但始終不放棄,只為一圓心中一畝薰衣草田的夢想。

「薰衣草森林」也於2013年整合成五大品牌,旗下包括:三處薰衣草森林、桐花村餐廳、緩慢民宿、香草鋪子與心之芳庭,因此不僅在休閒農場本業上立基,也跨足餐飲食品、芳香精油、民宿與婚宴市場、觀賞螢火蟲活動等類別,網路上更可直購其品牌開發之商品,其員工總數更高達五百多名,可見其經營規模。

除以薰衣草和各式香草為主的生活加工商品外,也於園中推廣香草料理之餐飲,如加入菜餚、飲品或是甜點中,其中薰衣草冰淇淋更是遊客必點之熱門食品。

而將香草植物之廣泛用處,以寓教於樂的方式,直接巧妙地散佈於園中各處,不僅讓遊客了解與體驗香草文化,也積極倡導生態保育之理念。更難能可貴的是,園中每一處小花叢、小設施景點不僅都受到細心的維護,更是庭園景觀之精心安排,讓遊客在萬紫千紅中,充分感受到視覺、嗅覺與聽覺、味覺上的享受,而自在地漫步徜徉於園中,更是心靈的一大解放,能直接擁抱大自然最真心地回饋。

「薰衣草森林(新竹尖石)」之小木屋

其實只要人類夠尊重、愛護山林,便能感受到大自然熱情無偽的真實面貌,兩個年輕的台灣女生實現了她們生命中的薰衣草夢想,向我們證明即使夢想看起來是多麼地虛幻或不切實際,只要肯努力以赴來實踐,就能將最不可思議的夢幻紫色化為你我眼中最真實的色彩。

台北某處薰衣草花園之一景


【薰衣草森林】
參觀資訊:www.lavendercottage.com.tw


2013年3月23日 星期六

傾城之聲

「臺灣國樂團(NCO)」前身為教育部於西元1984年成立的「國立藝專實驗國樂團」,目前為國立傳統藝術中心之下轄單位,除於今年初邀請閻惠昌擔任首席客席指揮外,在即將邁入第三十年頭的 NCO,也積極與活躍於國際舞台的音樂家們合作,力圖擴大傳統音樂版圖。

「傾城之聲」音樂會特別邀請專精於俄國古典音樂的張國勇擔任指揮,他也是目前公認為蕭士塔高維奇(Dmitri Shostakovich, 1906-1975)的最佳詮釋者之一,其風格正如他自己所言:「我不只是純粹的學習技術,而是在感悟文化、感悟人生與感悟歷史。這也可能是我的演繹帶給聽眾比較特別的一點」。


音樂會在王寧《慶節令》中揭開序幕,這是一首充滿中國喜慶氣氛的作品,其中運用「浙江鑼鼓」、「河南曲子」、「廣西侗族嗩吶曲」與「東北二人轉」為素材,象徵東西南北之人民歡樂的熱鬧情緒,很適合作為音樂會序曲。

劉貞伶
而曾被著名長笛演奏家詹姆士‧高威(James Galway, 1939-)讚譽為「台灣最不可思議之美妙笛聲」的台灣笛子演奏家劉貞伶,目前也是 NCO 的樂團首席(一般常例為首席二胡擔任樂團首席)。

劉貞伶獨挑大樑,主奏程大兆的笛子協奏曲《陜北四章》,在以行板的山歌為結構的第一樂章〈信天遊〉、陜北民間小戲為曲調的第二樂章〈社戲〉、慢板具敘事風格的第三樂章〈往事〉以及快板腰鼓節奏為特色的第四樂章〈鬧紅火〉中,劉貞伶以自然洗練與清新細膩的詮釋風格,不慍不火、恰如其份地詮釋作品的精髓,難怪劉貞伶也有「台灣笛子鬼才」之封號。

下半場以郭文景《滇西土風》中的第一樂章〈阿佤山〉率先帶給聽眾不一樣的聽覺震撼,這是由打擊樂器的尖銳聲響和以指甲彈面板的彈撥樂器所共同營造出的特殊音效,之後加入大笛與絃樂鋪陳的蒼涼旋律,而在動靜對比之間,描繪傳達出雲南少數民族佤族人的宗教信仰與民間文化之神韻。

趙季平的《古槐尋根》是大型國樂團合奏作品,曲境深刻優美,表達遊子眷戀故鄉之愁緒與返鄉的愉悅心情。

吳碧霞
融合民族唱法與美聲唱法的中國聲樂家吳碧霞,精通西洋古典聲樂與中國民族藝術歌曲,有著親切甜美的嗓音,她獨創「以情帶聲」中的「曲情」與「智情」概念,來創造個人獨特的演唱風格。

吳碧霞帶來王立平曲、曹雪芹詞《枉凝眉》;徐景新編曲、張若虛詞《春江花月夜》;黃學揚編曲的哈薩克民歌《瑪依拉變奏》;黃學揚改編自奧芬‧巴哈(Jacques Offenbach, 1819-1880)《霍夫曼的故事(Les Contes d'Hoffmann)》中的〈木偶之歌(The Doll Song)〉以及 Alia Biyev 曲、劉昱昀改編的《夜鶯》。而吳碧霞在〈木偶之歌〉中既唱又演的俏皮演唱與肢體表現,將木偶的神態活靈活現地呈現在觀眾面前,也博得熱烈的迴響與喝彩。

吳碧霞說:「唱歌不是武器,你不需要用它來證明什麼,也不能拿它來傷害別人。你應該快樂地享受它、創造它」。也許就是用這樣的心情來唱歌,吳碧霞的歌聲雖不完美,但卻有一種熱情直率的感染力與穿透力,能夠快速又自然地影響聽眾的心緒,帶動現場的氣氛。

一場成功的音樂會繫於演出者的投入與全力以赴,而藝術的價值在於得到人心的共鳴,聽眾抱著好奇與期盼走進音樂廳,最後帶著滿足與感動的心靈回家,其實也就足夠了。

2013年1月27日 星期日

芝加哥交響管絃樂團

記得小時候就是聽著蕭提(Sir Georg Solti, 1912-1997)與芝加哥交響管絃樂團(Chicago Symphony Orchestra, CSO)的錄音長大的,記憶中樂團所營造出明亮、接近完美的銅管樂音,曾帶給我許多震撼與力量。
Osmo Vanska

誕生於西元1891年的 CSO,迄今已有百餘年歷史,名列美國「五大樂團(Big Five)」之首,長期以來與許多赫赫有名的指揮合作過,被樂壇公認有著精緻洗練的絃樂以及華麗璀璨的銅管聲部。而著名的俄國作曲家史特拉汶斯基(Igor Stravinsky, 1882-1971)也曾評價萊納(Fritz Reiner, 1888-1963)指揮下的芝加哥交響管絃樂團是「世界上最準確與最靈活的樂團(The most precise and flexible orchestra in the world)」。

芝加哥交響管絃樂團曾巡迴亞洲演出六次,但始終未曾來過台灣,因此今年初(1/25、1/26)能一賭首次來台的 CSO,心中有著莫大的期待與狂喜,尤其是從2010年起慕提(Riccardo Muti, 1941-)便已接下樂團音樂總監一職,也將於此次音樂會一起來台演出,更讓許多樂迷引頸期盼。但遺憾的是就在演出前幾天,傳來慕提因疝氣需開刀而無法來台的消息,而臨時代打的就是來自芬蘭的指揮家奧斯莫‧凡斯卡(Osmo Vänskä, 1953-)。

凡斯卡擅長詮釋北歐作曲家作品,而此次與芝加哥交響管絃樂團合作,於1/26「貝多芬之夜」音樂會中首先帶來威爾第(Giuseppe Verdi, 1813-1901)歌劇《西西里的晚禱(I Vespri siciliani)》中的「序曲(Overture)」。凡斯卡的風格較為鬆散浪漫,不刻意強調 CSO 具爆發力的一面,而是較為在乎樂曲的流暢性,因此習慣以往 CSO (尤其是蕭提時代)的聽眾,可能會覺得聽起來不太過癮。

Maxim Vengerov
但此場音樂會還有另一個焦點,那就是邀請小提琴家凡格洛夫(Maxim Vengerov, 1974-)演奏柴可夫斯基(Pyotr Tchaikovsky, 1840-1893)的《小提琴協奏曲(Violin Concerto In D Major)》。

凡格洛夫的風格一向精準犀利,理性中帶有一絲感性的氣質,他將這首柴可夫斯基最初發表後即被視為「技巧艱深難以演奏」、「讓小提琴滿是瘀青與傷痕」、原本不被看好的作品,處理得絲絲入扣,雖然凡格洛夫此次演出略為不夠細膩,但大塊俐落的風格,搭配芝加哥交響管絃樂團稱職的綠葉角色,還是緊緊抓住了聽眾的耳朵。

「貝多芬之夜」下半場曲目即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1827)《第三號交響曲「英雄」(Symphony No.3 "Eroica")》。少了些德國樂團的厚重感,美式樂團的音色通常呈現出一種年輕明亮、活潑的歡愉感,但又與維也納樂團那種金色沉穩的明亮度,在色彩的層次上是有明顯差異的,那是一種沒有負擔的亮度,可以感覺得到少了傳統包袱的框架,古典音樂可以在不同的地域人種中,自在地融入成新的詮釋與風格,更可以大膽地表現自己的主張與性格。

Chicago Symphony Orchestra

凡斯卡與芝加哥交響管絃樂團的詮釋,讓人就有這樣的感覺,當英雄不再沉溺於悲劇之中,當貝多芬的理想不再沉重到無法實現時,英雄的腳步其實可以是輕快的、 機智的、甚至是嘲諷的,也許這樣的英雄、這樣的 CSO 會讓人有些不習慣,但英雄本來就是擁有多樣面貌的,音樂的藝術也會在不同的詮釋間發生截然不同的趣味性,且讓欣賞的人自己找出和音樂之間的對話以及想像的空間,這才是音樂家們要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