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31日 星期二

聖多美教堂與葛雷柯

聖多美教堂
位於托雷多的聖多美教堂(Iglesia de Santo Tomé),
約建於十二世紀,
爾後在十四世紀初,
由托雷多(Toledo)的奧爾加斯(Orgaz)伯爵進行重建。
教堂以別室收藏埃爾‧葛雷柯(El Greco, 1541~1614)
畫作《奧爾加斯伯爵的葬禮》而名聞遐邇。

「聖多美教堂」地下為泥瓦興建,
樓上兩層則為磚石建造,
最特別的是鐘樓,
樓塔是穆德哈爾(
Mudéjar)藝術典型代表之一。
高塔最上面兩層由磚所砌成,
分別開鑿數面大的拱形窗,

四周並以花葉造型磚來裝飾。

葛雷柯於西元1586年接受托雷多大主教委託,
為他所屬的教會「聖多美教堂」繪製巨型油畫。


埃爾‧葛雷柯《奧爾加斯伯爵的葬禮》

埃爾‧葛雷柯(El Greco)
《奧爾加斯伯爵的葬禮(El Entierro del Conde de Orgaz)》於1588年完成,
長約四點八米,寬為三點六米,
教堂約五點五米高,畫放置高度約離地一米八,
整幅畫佔據教堂整面牆,
若要看畫的上半部就必須抬頭仰望。

葛雷柯將1323年發生的大事以寫實與超寫實的手法畫出:
畫中人物包括托雷多的貴族、傳教士與伯爵的朋友,
甚至畫家本人也在觀禮行列(後排從左邊數起第六人),
葛雷柯打扮成貴族並直視著其他的觀禮者。
而站在最前面、畫面左下角處,
一名拿著火炬的少年,就是葛雷柯的兒子 Jorge Manuel
而他所扮演的角色就像是導覽者,
將觀賞者的視線引入畫中。

聖多美教堂
而參與葬禮並托住伯爵身體的正是降臨人世的兩位聖人:
聖奧古斯汀(Agustin)(右)和埃斯堤本(Esteban)(左),
畫作上半部描繪著天上的世界,
而下半部則是記載著地上的情景。

埃爾‧葛雷柯原是希臘人,
本名為 Doménikos Theotokópoulos,
可能是因為名字太長太難唸,
因此便叫他「希臘人」("El Greco" 為 "The Greek" 之意),
葛雷柯於35歲定居於托雷多直到73歲逝世,
其作品受到西班牙皇室賞識而聲名大噪。

葛雷柯以宗教畫與人物畫聞名,
他筆下的人物常有著小小的頭與瘦長的身體,
由於他擅長刻劃出人物的心理層面,
因此也被稱為「靈魂的肖像畫家」。
托雷多仍存有「葛雷柯博物館」(Museo de El Greco),
可供遊客一覽其畫作。

埃爾‧葛雷柯博物館


2011年5月22日 星期日

夏卡爾的音樂世界

「莫札特從來就不是在作曲,只是將靈魂深處寫的樂章抄出來罷了。」(Marc Chagall)

夏卡爾《綠色小提琴手》
孩童時期的夏卡爾(Marc Chagall, 1887~1985)因擁有清亮的高音,很早就是教會唱詩班的一員,並學過小提琴,在他的兒時記憶中,更有位常拉小提琴自娛娛人的努希(Neuch)叔叔帶給家族歡樂。而在成為畫家之前,夏卡爾曾夢想成為一名歌唱家、小提琴家或是詩人,所以夏卡爾的畫布中總少不了飛翔的小提琴身影。

夏卡爾於二十世紀初時曾跟隨俄國芭蕾舞團領導人戴亞基列夫(Sergei Diaghilev; Sergei Dyagilev, 1872~1929)的舞團到巴黎,那段時間他也學習到舞台藝術的各種表現,後來也曾為莫斯科猶太劇場設計舞台布景與服裝,並創作被稱為「夏卡爾包廂(Chagall's Box)」的大型壁畫。

夏卡爾在美國期間也參與了柴可夫斯基(Peter Tchaikovsky, 1840~1893)芭蕾舞劇《阿雷柯(Aleko)》的設計、以及1945年應紐約大都會歌劇院之邀,為即將上演的史特拉汶斯基(Igor Stravinsky, 1882~1971)的芭蕾舞劇擔任《火鳥(The Firebird)》的舞台與服裝設計,這也是夏卡爾在愛妻蓓拉過世後第一件投入的作品。

夏卡爾為《火鳥》所設計的服裝
夏卡爾與《火鳥》

夏卡爾《火鳥》

1952年,夏卡爾與第二任妻子娃娃赴希臘蜜月旅行,並接受委託尋找創作的題材,但要到了1957年夏卡爾才開始動手組合這一套共42件的石版畫《達芙尼與克羅伊(Daphnis et Chloe)》,估計共動用上千塊的石板,花了十年時間,終於在1961年正式出版。

《達芙尼與克羅伊》原本是西元二、三世紀時的希臘作家朗格斯(Longus; Longos)的田園牧歌式小說,描寫希臘第三大島萊斯博斯島(Lespos)上,牧羊人達芙尼與牧羊女克羅伊的愛情故事。(故事內容請參閱「達芙尼與克羅伊」)

夏卡爾《達芙尼與克羅伊─草原之春》

夏卡爾深深為希臘著迷,曾說:「希臘對我來說,就像巴勒斯坦一樣不可思議。雅典衛城就像是耶路撒冷的聖殿,希臘的明亮色彩與活力,構成彷彿耶路撒冷一樣的神聖光輝」。

夏卡爾《巴黎歌劇院的人物》
1958年,夏卡爾更進一步為法國作曲家拉威爾(Maurice Ravel, 1875~1937)受戴亞基列夫的委託,於1909~1912年所創作的芭蕾舞劇《達芙尼與克羅伊》在巴黎歌劇院的演出設計舞台布景與服裝。

1963年,已經76歲的夏卡爾接受法國文化部部長馬勒侯(André Malraux, 1901~1976)的委託,繪製巴黎歌劇院(Opera Ganier)的穹頂壁畫《夢幻花束》,並表示「向偉大的歌劇與芭蕾的作曲家致敬」。

十分了解劇院環境的夏卡爾曾說:「劇院裡的光線與展示的油畫光線截然不同,這就是為何舞台工作的藝術家,能比一般畫家容許更大的色彩對比」。夏卡爾更進一步說明因為油畫沒有演員或舞者來紓緩強烈的色彩對比,也沒有燈光來突顯陰影中某些細部的描寫,因此,油畫更需要色彩與光線的和諧,一種比舞台設計更穩定的整體感。

夏卡爾《夢幻花束》

巴黎歌劇院

巴黎歌劇院

巴黎歌劇院

1965
年,夏卡爾也參與莫札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 1756~1791)歌劇《魔笛(The Magic Flute)》的舞台布景與服裝設計

夏卡爾《魔笛》
夏卡爾《音樂會》



















夏卡爾曾說:「我希望被色彩、音樂,以及臉上帶著微笑的人們所包圍;這些微笑能撫慰我因鄉愁而惆悵的靈魂」。而人們好像也在夏卡爾的藝術中找到了微小卻滿足的幸福。

(部分資料來源:夏卡爾的愛與美導覽手冊)



延伸閱讀:新娘、花、牛與公雞


 

2011年5月17日 星期二

新娘、花、牛與公雞

我過著我的人生  (I Inhabit My Life)

在我的畫裡 我藏著我的愛情
像樹木與森林一般地 我過著我的人生

誰聽見我的聲音 誰注意到我的臉龐
就好像千年前的逝者 被埋藏在月光下

我的母親賜予我一個禮物
它在我的身體裡閃閃發亮
我不要張開我的嘴
這樣子 我的心才不會逃離我的身體
我也不要像夜裏的小鳥般地哀傷

在我的畫裡 我畫出我的愛情
天使看見我的愛情
沒有去婚禮天幕的新娘
也看見我的愛情

花朵的香味 點亮了蠟燭
升起藍色的火光
在我生日的這一天

我把我的夢境 藏在雲端裡
我的嘆息 隨著小鳥飛去

我看見我自己靜止不動
我看見我自己正在行進
我瓦解在來自世間的火的面前
我的愛情像水一般地溢滿四處
而我的畫作就在我的身邊

─ Marc Chagall, poems, 1975 ─
(資料來源:夏卡爾的愛與美導覽手冊)

夏卡爾《生日》 (1923)

滂沱大雨的下午走進了故宮圖書文獻室,鮮豔的紅與藍立即勾住了我的眼睛。夏卡爾的《生日》是他年輕時的作品,回憶著美好的28歲生日那一天,未婚妻蓓拉走過漫長的路途,並忍著不小心摔跤的疼痛,帶著鮮花、帕巾、蛋糕與夏卡爾最愛的烤魚來為他慶生,感動不已的夏卡爾給了蓓拉一個深情的吻,開心地彷彿整個人要飛起來似的。俄國著名畫家康定斯基(Wassily Kandinsky, 1866~1944)認為藍色是最神聖的顏色,夏卡爾則用紅色代表他的幸福,藍色彷彿是他的心靈告白。夏卡爾曾在自傳《我的生涯(My life)》中描述:「我只要打開窗,藍色的空氣、愛情以及花朵,便會隨她一起進入畫室……,她彷彿飄浮在我的畫中,引導我的藝術創作。」而這位謬思女神指的就是第一任妻子蓓拉。

夏卡爾《奧哲瓦之夜》(1949)
巨蟹座的夏卡爾(Marc Chagall, 1887~1985)先後與蓓拉、維吉妮亞與娃娃有過戀情,雖然陪伴他終老的是第二任妻子娃娃,但他心中的最愛還是第一任妻子,而畫中有許多回憶,都有著蓓拉的影子。夏卡爾除了愛用藍色與紅色外,還有綠色與黃色,這些也都是原色,綠色對他而言代表神聖,而黃色在康定斯基的理論中,是藍色最配的對比色,代表著世俗。夏卡爾許多畫作皆呈現著同樣的主題:新娘、花、牛與公雞,也許新娘與花代表著夏卡爾幸福的來源,牛與公雞則是從兒時便影響夏卡爾最深的猶太哲學觀。所以人們在觀看這些千篇一律的畫作時,不會覺得無聊,反而能從畫中找到畫家的心靈軌跡與成長。

夏卡爾的幸福來自婚姻與戀情,蓓拉與娃娃都來自富裕的猶太家庭,穩定的婚姻生活讓他毫無後顧之憂,能專心創作,不像許多藝術家連飯都沒得吃,當時已有畫商預約了夏卡爾的作品,他只要按照約定,就能讓自己在巴黎過著快樂的藝術家生活。而他的悲傷來自於鄉愁與朋友,許多猶太藝術家都是他的好朋友,但在那個年代猶太人被某些人所歧視與迫害,他的一些朋友自然也不例外。夏卡爾年少離家後就再也沒回到故鄉維台普斯克(Vitebsk),因為他知道家鄉已面目全非,而他要把兒時最美好的回憶留藏在他的底心。相較於畢卡索(Pablo Picasso, 1881~1973),夏卡爾卻較少將這些不愉快的經歷呈現在他的畫中,他比較想帶給這個世界幸福與快樂。難怪畢卡索曾說夏卡爾:「我不知他的圖像從何而來;在他的腦中,絕對住著一名天使。」

夏卡爾《我與鄉村》(1923-1924)
很多人覺得這位出生於俄國的猶太人畫風太「夢幻」,但夏卡爾曾說過:「很多人都說我的畫是詩、幻想的,其實相反,我的繪畫是寫實的。我反對『幻想』和『象徵主義』這類話:我們的內在世界是現實的,或許還比我們肉眼看得到的世界更現實。把邏輯無法實現的事情都稱為幻想或童話,是因為他們不了解自然。」 當藝術家在藝術中表現浪漫與夢幻時,人們通常能接受或是崇拜,但如果一個人的生活或想法被他人認為浪漫與夢幻時,卻常被旁人投以異樣的眼光,忘記了那只是一個人與生俱來的個性與自然的生活方式。

愛畫畫、愛寫詩、愛音樂的夏卡爾希望能被色彩與音樂包圍,好讓他忘卻憂愁,而他的確是擅於運用色彩的魔術師,讓我們也在他的作品中暫時拋下俗世,享受片刻寧靜的幻夢。

夏卡爾《巴黎鐵塔下的新婚夫婦》(1928)


延伸閱讀:夏卡爾的音樂世界


2011年5月11日 星期三

TCO學院國樂團與莎朗‧貝札莉

Sharon Bezaly
台北市立國樂團(TCO)附設「學院國樂團」於去年12月成立,團員大多十分年輕,感覺像是剛入社會的大學畢業生,而創團首演便是 5/10 於國家音樂廳名為「明日國樂─由此起」的演出。

此次由北市國團長鍾耀光(Chung, Yiu-Kwong)擔任「學院國樂團」指揮並邀請長笛演奏家莎朗‧貝札莉、中國著名的柳琴家張鑫華以及台灣琵琶好手鍾佩玲與年輕的三弦演奏者林妍伶共同演出。

出生於以色列的莎朗‧貝札莉(Sharon Bezaly) ,目前定居瑞士,曾多次來台與北市國合作演出,此次再度帶來鍾耀光為她量身定作的《胡旋舞》以及法蘭西斯‧包恩的《卡門幻想曲》,精湛的吹奏技巧令人大開眼界,由其是《胡旋舞(Whirling)》不是首讓人輕鬆的作品,多變的節奏與令人目不暇給的旋律線條,描寫的是由中亞傳入中國,在唐代十分流行的一種轉圈圈舞,而在手鼓的伴奏下,不僅呈現出「舞急轉如風」的曼妙舞姿,也考驗著獨奏家與樂團的默契與功力,只見配合著長笛、速度越來越快的樂團,感覺上大家都已瀕於臨界點,盡全力維持住不亂掉,但莎朗‧貝札莉卻吹得一派輕鬆自在,彷彿啥事都沒發生般,真是敗給她了,難怪莎朗‧貝札莉曾被時代雜誌(The Times)喻為「上帝賜予的長笛天賦 (God’s gift to the flute) 」。

鍾耀光
而由瞿春泉改編自法蘭西斯‧包恩(Francois Borne)的《卡門幻想曲(Carmen Fantasy)》,由國樂團來伴奏也呈現出不一樣的異國風情。莎朗‧貝札莉的換氣極為自然,幾乎不著痕跡,甚至讓人感覺不出她的換氣時間點,而一頭金髮、個性活潑開朗的她,也在曲子最後調皮地故意延長結束的時間,好讓她展現循環換氣的功力。而她也以台灣作曲家鄧雨賢的《望春風》做為安可曲,輕柔的長笛旋律讓大家有了一個如夢似幻的美好夜晚。

張鑫華
中國柳琴家張鑫華則演出了台灣夫妻檔作曲家蘇文慶、鄭翠蘋的《天地星空(The Sky With The Stars)》,張鑫華演奏的柳琴音色溫柔卻又飽滿,配合著曲子的意境,充滿了浪漫的氣息,彷彿人們在星空下悠閒地賞景、快樂地跳起舞,帶來了幸福的喜悅,曲罷大家都意猶未盡,只可惜張鑫華只演奏了一曲,這麼美麗的柳琴音色,真的很適合夜晚的氛圍。

中國作曲家顧冠仁的《雙檔─說書人》琵琶與三弦雙協奏曲在下半場隆重登場,這也是此曲的世界首演,描寫盛行於中國江南一帶的「評彈」這項藝術,「評彈」(也稱為「說書」)通常由一男、一女分別手持三弦與琵琶自彈自唱來敘述故事,故也稱為「雙檔」,此曲便在表達說書人的彈、唱與表達情緒的獨特魅力,並以國樂團伴奏、擁有三樂章的典型協奏曲曲式來呈現。

「學院國樂團」也帶來隨利軍的《東北風》、劉昱昀的《夸父追日》以及劉長遠的《抒情變奏曲》等大型民族管弦樂曲來一饗大家耳福,這些也都是相當討喜的作品,聽眾很自然地隨著澎湃的樂音渡過愉快的夜晚。安可曲是哈察都量(Aram Khachaturian)的《劍舞(Sabre Dance)》(選自芭蕾舞劇「蓋雅妮(Gayaneh)」)等兩首令人熱血沸騰的作品,「學院國樂團」還跟隨曲子的節奏玩了起來,不僅各聲部的人快速地輪流站起與坐下,彷彿就像是「打地鼠」的遊戲,也表演了日劇「交響情人夢」的那招轉低音提琴琴身的戲碼,展現了「學院國樂團」的青春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