蓋瑞‧霍夫曼使用的是1662年尼可羅‧阿瑪蒂(Nicolo Amati)所製的琴,名為「雷歐納德‧羅斯」,其高、低音聲部音色均衡,不特別強調厚實或華麗感,是一把擁有中庸性格的琴,坐在四樓細節也還是聽得一清二楚。
近幾年來,在台灣演出艾爾加(Edward Elgar, 1857-1934)《大提琴協奏曲(Cello Concerto in E minor)》的次數屈指可數,因此當晚音樂會也吸引了許多樂迷與大提琴愛好者。若以英國大提琴家杜普蕾(Jacqueline Du Pre, 1945-1987)的經典錄音來比較,蓋瑞‧霍夫曼詮釋的速度較慢,且顯得較為理性節制,對中了杜普蕾毒較深的樂迷來說,聽起來可能沒有預期中來得「爽快」。
Gary Hoffman |
從一開頭「高貴地」且充滿震撼的大提琴獨奏與類似「無窮動」跳躍的第二樂章,還有優美、令人陶醉的第三樂章以及大力揮開陰霾的第四樂章,最後像是神來一筆似地在快結束時回到第一樂章的瀟灑主題,作曲家的功力與自信並未在此曲首演失敗時畫下句點,因為聽眾從未曾忘記這首曲子的撼動,正如作曲家從未真正拋棄音樂。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