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23日 星期日

梁祝與黃河

一場音樂會包辦兩首知名度最高的中國音樂,且擔任演出的皆是最具代表的獨奏者,全場除了爆滿的聽眾外,也看到了許多外國人,而要去聽音樂會的前幾天,才從北市國的Facebook中得知這是俞麗拿在台灣的封琴告別之作。

首先是盧亮輝描寫台北101的《競飆序曲》登場,活潑熱鬧中帶有些許爵士樂的現代感,是相當討喜的作品,充份表現台北的都會性格。

而一般人所熟悉陳鋼、何占豪的《梁祝小提琴協奏曲》與殷承宗等人集體創作的《黃河鋼琴協奏曲》原著是由交響樂團來伴奏,但此次則完全是國樂團(台北市立國樂團)來擔綱,其中《梁祝小提琴協奏曲》是瞿春泉的改編版,一開始由新笛(一種不貼笛膜的中國樂器)取代長笛,速度上較慢,閒適無憂的氣息帶出『引子』部分,俞麗拿則是以1647年的史特拉底瓦里小提琴悠悠地唱出迷人的音色。

如果說呂思清的詮釋彷彿是以說書人角色對你娓娓道來梁祝的故事,而俞麗拿則是將自己變成祝英台,向你訴說著她的愛情故事,俞麗拿在情感上處理,是我聽過最細膩婉約的版本,也是最具有中國味的《梁祝》,她的滑音非常特別,滑到位的速度較慢,因此產生出截然不同的音色效果,馬上讓人聯想到越劇的唱腔。而在進入發展部的『抗婚」與『投墳』樂段中,我一邊聽著一直起雞皮疙瘩,俞麗拿手中的小提琴音量突然提高好幾倍、速度也加快不少,激越的情感如海嘯般瞬間湧進,一名溫柔的東方女子立刻變得堅決無畏,向你控訴著所有的不平與痛苦,而俞麗拿無論在音準技巧或是情感處理上實在是大快人心,讓你明白其功夫之札實,卻也完全忘記她的年齡。

俞麗拿今年即將度過七十大壽,她不僅是《梁祝小提琴協奏曲》的首演者,也是第一位來台灣演出的中國音樂家,在全世界演出此曲不知多少回。於七十歲封琴的她說要「見好就收」,為樂迷留下最美麗的印象與回憶,而她完全做到了,因為「有太陽的地方就有華人,有華人的地方就有梁祝」,而有梁祝的地方就一定會想到俞麗拿。

下半場除了鍾佩玲琵琶帶來的《草原小姐妹》外,就是殷承宗的《黃河鋼琴協奏曲》,劉文金的編曲,之前也曾聽過石叔誠與國家國樂團(NCO)合作的現場,石叔誠的詮釋較為「道家」,但殷承宗的《黃河》真的是豪邁奔放無比,一雙厚實的手非常有力且靈活,每個音皆清楚展現,將『黃河船夫曲』、『黃河頌』、『黃河憤』與『保衛黃河』等樂段,轟隆隆地持續炸響耳朵,而黃河的浩浩奔騰與冷酷無情,以及中國人民的韌性與活力,就像電影畫面般一幕又一幕地放映。

一曲終了,換來同樣沸騰的掌聲,與俞麗拿一般,殷承宗也一連彈了幾首安可曲,其中原是琵琶曲的《春江花月夜》在殷承宗的詮釋下,顯得更加「江天一色無纖塵」。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