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2日 星期三

丟丟銅仔的山洞─草嶺舊隧道


「火車行到伊都,阿妹伊都丟,唉唷磅空內。
磅空的水伊都,丟丟銅仔伊都,阿妹伊都,丟仔伊都滴落來。」
(註︰「磅空」即隧道)

這首耳熟能詳的台灣民謠「丟丟銅仔」,由來眾說紛紜。有人說「丟丟銅仔」是從前丟擲銅錢的遊戲(或說礦工賭博時丟銅錢下注之聲),而玩這種丟銅錢仔遊戲,手必須在擲錢後同時抽離,而銅錢落地時鏗然作響,其音律便產生了「丟丟銅仔」。另有人認為「丟丟銅仔」是舊時代隱誨的情色歌曲,而歌詞中的火車與磅空則分別影射男女性暗示,取其諧音也稱為「抽抽動仔」。

更有人考證「丟丟銅仔」其實與蘭陽開發史脫離不了干係。西元1787年(乾隆52年),早期宜蘭人在吳沙的帶領下開墾蘭陽地區,但當時往返後山必須翻山越嶺,其「草嶺古道」即為遺蹟。日據時期始建環島鐵道,1924年(大正13年)二月宜蘭線通車,進出後山大為便利,但由於雪山山脈水脈眾多,即使開通成隧道,水還是不停地從兩旁山壁中滲出,所以火車在行經隧道時,難免會被水滴到,其產生的聲響,再加上車輪與鐵軌共伴的韻律,以及鄉民搭火車時的愉快心情,便成為「丟丟銅仔」旋律中「火車過山洞」最生動寫實的印象。

據說當時許多鄉民扶老攜幼、帶著飯糰,不惜遠道而來,就只是為了在鐵道旁等候火車經過。那時的火車只有平台,沒有車廂,車速也相當慢,於是年輕人就跳上台車,和路旁看熱鬧的群眾揮手,當時盛況仍不難想像,但讓古早宜蘭人興奮不已的「丟丟銅仔」火車山洞現在何處?其實就是至今尚存的「舊草嶺隧道」。

全長2,167公尺的「舊草嶺隧道」,位於福隆到石城中間,工程穿越雪山山脈最北端,其中以貫穿草嶺山脈最為艱險,當時並無現代機具,因此不是徒手挖掘就是只用炸藥,然而雪山山脈之地下水脈又特別多,其工程難度決不下於現今的雪山隧道。「舊草嶺隧道」也是日據時期全台第一長的鐵路隧道,因此竣工後,便於福隆端隧道拱門上題字 「制天險」,以示其地形險惡,征服不易,也於福隆隧道口前約200公尺處則設立「吉次茂七郎紀念碑」,以紀念開挖隧道的日籍工程師。

「舊草嶺隧道」一直使用到民國69年,後因宜蘭線進行雙軌工程,其單軌已不敷使用,便於民國75年另建「新草嶺隧道」,舊隧道便封閉閒置近20年。「舊草嶺隧道」道口以紅磚砌成圓拱狀,洞口高5公尺,而石城端隧道口則題有「白雲飛處」,蒼勁的筆跡見證了滄桑的歲月。

而現在的「舊草嶺隧道」已被規畫為「鐵馬隧道」,遊客可坐火車至福隆站下車,大馬路上有許多自行車出租處,可依指標體驗沿途自然古樸風貌。自行車由福隆站出發至石城,來回約需一個半小時左右(加上拍照時間)。而行駛舊草嶺隧道時,不仿放慢騎車速度,感受一下洞內氛圍,欣賞隧道中從頭到尾都能聽到的「丟丟銅仔」旋律,想像先人蓽路藍縷的辛勞,以及等待火車入山洞的興奮心情。而隧道另一端便是石城,除了可在洞口旁看見「新草嶺隧道」外,還能眺望東北角海岸。當然回程返回福隆車站後,也別忘了一嚐道地的「福隆便當」,而如此悠閒又能發思古之幽情的草嶺鐵馬之旅,非常適合闔家同遊。

宜蘭民謠「丟丟銅仔」曾於1943年4月20日,由台灣作曲家呂泉生依據廣播界文人宋非我的唱詞,改編成合唱曲。而在「皇民化時期」,一群台灣青年組織了「厚生演劇研究會」,排演舞台劇《閹雞》,呂泉生即負責音樂部分,他將「丟丟銅仔」與「六月田水」等歌曲搬上舞台,但日人認為這些台灣民謠的民族意味太過濃厚,第二天便下令禁唱。當時劇團代表王井泉曾說過:「不許唱就不唱,有什麼大不了的!總有一天,我們一定會開懷恣意的唱!」 此外,台南文人許丙丁也曾為「丟丟銅仔」填入不同版本的歌詞,描寫初到台北的遊子,在陌生的大都市中所發生故事。

雙腳踏到伊都,阿妹伊都丟,唉唷台北市。
看見電燈伊都,丟丟銅仔伊都,阿妹伊都,丟仔伊都寫紅字。
人地生疏伊都,阿妹伊都丟,唉唷來擱去。
險給黑頭伊都,丟丟銅仔伊都,阿妹伊都,丟仔伊都撞半死。
借問公園伊都,阿妹伊都丟,唉唷對都去。
問著客人伊都,丟丟銅仔伊都,阿妹伊都,丟仔伊都我不知。
拖車走到伊都,阿妹伊都丟,唉唷拖我去。
去到公園伊都,丟丟銅仔伊都,阿妹伊都,丟仔伊都摸無錢。
拖車大哥伊都,阿妹伊都丟,唉唷免生氣。
明年還你伊都,丟丟銅仔伊都,阿妹伊都,丟仔伊都有甲利。

歌詞中的「伊都」與「哎唷」皆為虛字或語助詞,用意在延續歌曲韻味與押韻。而「阿妹」則是客家話中「妹妹」、「小姐」之意。在台語歌詞中加入其他語言,就像許多歌曲也會夾帶他國語言或方言般,讓歌曲聽起來更有變化、更有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