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16日 星期三

十年相遇,百年流浪

「每把提琴都有自己的靈魂,他會親自挑選主人...
但相聚何其短暫,因此提琴必須一再流浪......。」


每次看名琴展之前,內心總會矛盾掙扎,其實不忍見提琴們孤獨地躺在玻璃櫃中,任由人們投以好奇眼光,總覺得他們也擁有敏感心靈與人類靈魂,卻成為物品陳列展覽,這多麼令人深深不安與困惑,更讓我好些裹足不前。

靜靜地走進展場,每把琴都讓我怦然心動不已。戴著耳機聽著導覽,看著美麗的琴身,想像著不同的故事,這時旁人任何的干擾,對我而言都是極為殘忍與忿怒的,彷彿打斷了我與提琴的邂逅,而這片刻應該是神聖、不容侵犯的。

每把琴身上都有無數的傷痕,每一個傷痕都見證了每一場相遇、向你訴說不同的故事,你就是無法不直視欣賞它,因為這些傷痕讓琴變得更美麗動人,讓你更加確信他們擁有獨一無二的靈魂...而每一個故事的起源都要從十五世紀的義大利開始說起...。

早在克里蒙納(Cremona)黃金年代以前,一個義大利更為北邊的城市布雷西亞(Brescia)早已開始忙碌的製琴生活。來自各地的維奧爾琴(Viol)與提琴訂單蜂擁而至,城中貼滿廣徵製琴學徒的布告,師傅們無時無刻不在思索如何做出不同凡響的琴。住在這裏的老札內妥(Pellegrino di Zanetto De Micheli, 1489-1561)製出最古老的中提琴,而克里蒙納的開山祖師阿瑪悌(Andrea Amati, 1505-1577)年少時也在這兒學習。


奇美(Chimay)
馬吉尼(Giovanni Paolo Maggini, 1580-1630)將布雷西亞的製琴工藝帶向巔峰,他做的琴擁有飽滿的聲響,音色同質性極高,偏好使用褐紅色與金橘色的漆,並為提琴週身嵌入如同個人簽名般的雙鑲線。馬吉尼的中提琴評價甚至高過於克里蒙納的中提琴,而他於1610年所製作的大提琴奇美(Chimay),體型比現代大提琴較大。奇美擁有不可思議奇妙的旅程,他的第一個主人為比利時邊境的奇美王子(Prince de Caraman-Chimay, 1604-1680),然而經過了四百年的漂泊,奇美現在的歸宿則是台灣的奇美博物館(Chi Mei Museum)。
(ps:全世界目前僅存六把馬吉尼的大提琴)

羅絲(Ross)
馬吉尼的逝世開啟了克里蒙納的製琴歷史,祖師爺安德烈‧阿瑪悌於1538年成立了個人提琴工作室,他於晚年1570年所製作的小提琴羅絲(Ross),曾被小提琴家賈桂琳‧羅絲(Jacqueline Ross)用來錄製巴哈無伴奏小提琴全集因而得名。而裝上羊腸弦的羅絲,音色醇美撩人魂魄。

孟德爾頌-無敵艦隊(Mendelssohn-Armade)
安東尼奧‧阿瑪悌(Antonio Amati, 1540-1607)是安德烈‧阿瑪悌的兒子,他與弟弟基羅拉摩‧阿瑪悌將家族名聲迅速打入歐洲提琴市場。他在1588年所製作的小提琴孟德爾頌-無敵艦隊(Mendelssohn-Armade),其實是一把體型較小的"小"小提琴(Piccolo),而1588年正是英國維多利亞女王打敗西班牙無敵艦隊的同一年,當時提琴的主人可能為了紀念此事,便在琴的背板頂端中央加上女性頭像(可能為維多利亞女王)封蠟,再加上此琴後來曾被孟德爾頌家族所擁有,因而有此別名。

尼可羅‧阿瑪悌1656(Nicolo Amati 1656)
尼可羅‧阿瑪悌(Nicolo Amati, 1596-1684)為基羅拉摩‧阿瑪悌之子,他加大了琴模,讓小提琴聲音更大、更為響亮,並教導出安德烈‧瓜奈里、法朗切斯科‧盧傑利與安東尼奧‧史特拉底瓦里等優秀弟子。尼可羅‧阿瑪悌於1656年創作出一把音色如朝陽般純淨透明的小提琴,此琴也是當時製琴師們爭先模仿的對象,更讓阿瑪悌家族聲譽如日中天,就連義大利鬼才小提琴家帕格尼尼生前也大肆蒐藏阿瑪悌琴。

維奧悌瑪麗‧霍爾(Viotti-Marie Hall)
安東尼奧‧史特拉底瓦里(Antonio Stradivari, 1644-1737)是製琴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他不僅確立了現代提琴最佳規格與音色,並視提琴為獨一無二的藝術品,因此無論選材與工法皆極為講究。由於安東尼奧‧史特拉底瓦里大多為王宮貴族製琴,因此琴的保存狀況十分良好,現存約有六百把小提琴與五十把大提琴。他所製作的琴音色飽滿豐富,適合與管弦樂團協奏,高音優美細膩猶如雲雀高歌。而於1709年誕生的維奧悌─瑪麗‧霍爾(Viotti-Marie Hall),曾在1782年被義大利小提琴家與作曲家維奧悌(G. B. Viotti, 1755-1824)攜至巴黎演出,震撼全歐,後史特拉底瓦里琴聲名日漸大噪,直到瓜奈里‧耶穌出現才足以與之匹敵。此琴後被英國小提琴家瑪麗‧霍爾(Marie Hall, 1884-1956)所使用。

鮑爾(Pawle)
安東尼奧‧史特拉底瓦里於1730年製造的大提琴鮑爾(Pawle),以英國收藏家鮑爾(Frederick Pawle)為名。1999年華裔大提琴家馬友友來台演出前,由於在美國海關通關時不慎將自己的蒙它納拿(Montagnana)大提琴的琴頸弄斷,台南奇美得知後,便將鮑爾借他使用,順利完成在台演出,因而促成另一段大師與名琴邂逅之佳話。

彼得羅‧瓜奈里1715(Pietro Guarnier 1715)
彼得羅‧瓜奈里(Pietro Guarnier, 1655-1720)是安德烈‧瓜奈里的兒子,他於1679年遷居曼圖阿(Mantova),除製琴外也擔任宮廷樂團小提琴家,所以也被稱為「曼圖阿的彼得羅」。彼得羅偏愛使用金黃色漆,製琴風格也與克里蒙納傳統迥異。

奧爾‧布雷(Ole Bull)
朱塞佩‧瓜奈里‧耶穌(Giuseppe Guarneri del Gesu, 1698-1744)與父親同名,而為了要與老朱塞佩區別,後人另加上了「耶穌」的別名,以表彰他的成就。瓜奈里‧耶穌融合了史特拉底瓦里與馬吉尼的技法與風格,並開創出自我風格強烈,聲音寬闊宏亮的提琴,但與史特拉底瓦里不同的是他所製的琴常見明顯鑿痕,但卻絲毫無損其音色。瓜奈里‧耶穌的琴聲巨大響亮,穿透力極強,冷靜中又帶有不羈的野性,令人難以抗拒,其1742(1743)年所製作的加農砲(Cannone)便為帕格尼尼生前最愛,由此可見一斑,由於現存瓜奈里‧耶穌所製之琴十分稀少,因此每一把皆彌足珍貴。

1744年所創作的奧爾‧布雷(Ole Bull),極有可能是瓜奈里‧耶穌最後遺作,此琴曾為挪威國父與小提琴家奧爾‧布雷(Ole Bull, 1810-1880)所擁有,1992年被奇美標得,後挪威政府一直想盡辦法買回,但始終無法如願以償,而明年2010年為奧爾‧布雷200年冥誕,此琴也將飄洋過海暫借挪威參與相關慶祝活動。(ps:奧爾‧布雷也有「北歐的帕格尼尼」之封號)

有時很難想像這些名琴現在都在台灣的奇美,每把琴都有自己很長很長的故事,有時百年的流浪,只為了與主人(們)十年短暫的相聚,但無論是在小提琴家手中、收藏家保險櫃底,還是博物館裏,皆無損他們的光芒與美麗。

而我無法在此附上他們的照片,因為照片難以顯現他們的傷痕或琴漆真正的顏色。每一把琴都如此特別,如此美麗動人,必須要與他們面對面邂逅,才能感受到那份震撼;必須要記得他們的名字與故事,才知道生命為何如此短暫;必須要親耳聽到他們發出的聲響,才會徹底明瞭什麼是盪人心弦。

~僅記故宮奇美「絕色提琴」大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