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7月10日 星期六

12把大提琴的驚喜

還記得多年前在曾聽過一場印象深刻的音樂會,一位瘦高的年輕大提琴家,以完美無可挑剔的技巧與音樂性,征服了台北的聽眾,他是柏林愛樂的大提琴首席鄺特(Ludwig Quandt),但他的名字對台灣聽眾而言其實很陌生,而當晚坐在觀眾席上的我,耳朵一直有種海飛茲再現的錯覺,只是他拉的是遠比小提琴大得多的樂器。

真的沒想到會在多年後再次看見他。

當他最後一個從舞台旁邊走出來時,我不禁張大了眼、坐直了身子,這不就是我多年來一直期盼的那位柏林愛樂的大提琴手嗎?而他居然也是「柏林愛樂12把大提琴」的成員,翻開節目手冊找了找,原來他還是「柏林愛樂12把大提琴」的首席(照片最右位),這時心底由然升起翻騰的驚喜。

Die 12 Cellisten der Berliner Philharmoniker

喜歡大提琴的人,一定會喜歡「柏林愛樂12把大提琴」,但不常聽古典音樂的人,也會愛上「柏林愛樂12把大提琴」,因為他們自出道以來曲目即不侷限於古典,舉凡跨界、電影配樂、民族元素、甚至於流行音樂,他們都能妥善運用編曲的力量呈現出令人驚豔的成果,更重要的是他們整齊的素質與默契,充份展現並推廣了大提琴這項樂器的魅力與表現力,讓世人自然而然地喜愛與驚呼連連。

「柏林愛樂12把大提琴」7月9日在台北的演出,上半場主題為「天使」,以巴哈《賦格的藝術》選段為開場,皮亞佐拉的《天使三部曲》作為結束,細膩的詮釋,各聲部的合作無間,彷彿讓12把大提琴的弓幻化成只有一把。而下半場主題為「巴黎之花」,將香頌、法國本土作曲家作品以及電影配樂巧妙地連結,營造出濃郁的花都氛香。一曲佛瑞的《孔雀舞曲》更畫龍點睛地增添幾筆朦朧的法式沙龍美感,感官當下還陶醉於浪漫餘韻中,轉瞬間彷彿又置身於「艾蜜莉異想世界」中的場景,青春的綠色調混搭著遊樂園般的冒險,揚‧提爾森三拍子的手風琴樂聲化為雨傘的華爾茲,是魔法將大提琴變成手風琴嗎?我揉了揉眼睛,沒錯,三位大提琴手的確發出手風琴的聲響呢。

「柏林愛樂12把大提琴」的創團者原本應允參與一場演出,但獨樂樂不如眾樂樂,一把大提琴實在太孤單了,12把大提琴卻能像朋友般彼此支援,一起享受玩音樂的樂趣,之後「柏林愛樂12把大提琴」便樂此不疲,玩遍世界各地。

「柏林愛樂12把大提琴」成功的秘訣在於熱愛音樂、深愛大提琴,只要聽他們的現場演出或CD的人都能輕易地感染這股力量,並被他們的音樂所感動,他們不僅是專業的音樂人,也懂得如何尊重音樂,因此聽眾也能感受到他們的謙虛。而第二代的「柏林愛樂12把大提琴」也加入了兩位女性,讓陣容更加完美,相信未來「柏林愛樂12把大提琴」將會帶給世人更多驚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