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14日 星期四

柏林愛樂巴洛克獨奏家合奏團

西元1995年,柏林愛樂(Berliner Philharmoniker)的團員萊納‧庫斯摩爾(Rainer Kussmaul, 1946-)與幾位志同道合的團員們創立了「柏林愛樂巴洛克獨奏家合奏團(Berliner Barock Solisten)」,希望能夠用現代化的古樂器來演奏他們所鍾愛的巴洛克音樂,而今年六月柏林愛樂巴洛克獨奏家合奏團也特地飛來台灣演出五場名為「向巴哈致敬(A Tribute to J.S. Bach)」的音樂會。

Berliner Barock Solisten

德國作曲家巴哈(Johann Sebastian Bach, 1685-1750)在樂壇一向有著天王級的地位,其作品數量不僅眾多且具有創新突破的歷史意義,而柏林愛樂巴洛克獨奏家合奏團也選擇巴哈《第二號管絃樂組曲(Orchestra Suite No.2 in b minor)》作為開場曲目,此曲對台灣聽眾來說並不陌生,明朗略帶俏皮的曲風,由長笛(Flute)主奏輕快地將旋律展現出來。由於巴洛克時期的長笛是木製而非現代的金屬外型,因此在音色上有著明顯的差異,再搭配仿巴洛克的古樂器群,因此許多巴洛克樂迷就是愛這種古樸典雅的音響味道。

此外,上半場曲目也包括巴哈《為雙簧管與絃樂所寫的賦格(Fugue for Oboe and Strings in g minor, after BWV 542)》,此曲改編自《為管風琴所寫的幻想曲與大賦格曲(Fantasia and Fugue in g minor "The Great" , BWV 542)》,為巴哈管風琴對位法的極致代表作,改編給雙簧管主奏後也呈現出不同的風貌,是一首充滿戲劇張力與即興風格的作品。而《第四號布蘭登堡協奏曲(Brandenburg Concerto No.4 in G Major)》則由兩支木笛(Recorder)與一把小提琴擔任主奏,展現巴洛克時期多主奏樂器與樂團之間的巧妙平衡。



音樂會下半場則是由巴哈《第五號布蘭登堡協奏曲(Brandenburg Concerto No.5 in D Major)》打頭陣,此曲由大鍵琴、長笛與小提琴擔任主奏,不僅是巴哈六首布蘭登堡協奏曲中規模最龐大的,也刻意炫耀大鍵琴的技巧,據說當時巴哈為了要展現剛從柏林帶回來的新大鍵琴,因此將協奏曲中一般擔任伴奏聲部的大鍵琴,特別拉高到主奏的角色。

巴哈《為絃樂所寫的賦格(Fugue for Strings in d minor, after BWV 538)》,原本是《為管風琴所寫的觸技與賦格曲(Toccata and Fugue in d minor, BWV 538)》,採用多利安調式(Dorian)所創作,再加上嚴謹的卡農(Canon)技法,讓全曲具有平衡均一的特性,因此也有「巨大方石建成的拱橋」之樂評。而《為小提琴與雙簧管所寫的協奏曲(Concerto for Violin and Oboe in d minor, BWV 1060)》,則強調兩種主奏樂器間的差異性與和諧度。

柏林愛樂巴洛克獨奏家合奏團的音色優美細膩,團員間的合作默契也讓人激賞,美妙的巴洛克旋律從他們的手中傳遞出來,帶來的不只是聽覺上的享受,也是心靈上的安慰,而他們想向台灣聽眾推介的不僅是巴哈音樂世界中的浩瀚與美麗,更為每首巴洛克音樂找到自己獨特、無與倫比的聲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