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13日 星期一

聖彼得堡愛樂─拉赫曼尼諾夫之夜

「聖彼得堡愛樂管絃樂團(St. Petersburg Philharmonic Orchestra)」成立於西元1882年,當時是俄羅斯的宮廷樂團,專為貴族娛樂演出,為俄國歷史最悠久的交響樂團。1924年,為了紀念列寧格勒因此更名為「列寧格勒愛樂管絃樂團(Leningrad Philharmonia)」。1938年,由指揮大師穆拉汶斯基(Evgeny Mravinsky, 1903-1988)接掌音樂總監長達半世紀之久,其在位期間不只締造了樂團的厚實基礎與輝煌年代,更將之推向國際舞台,成為世界頂尖樂團之一,直到1991年蘇聯解體,樂團才更名為「聖彼得堡愛樂管絃樂團」。

Yuri Temirkanov
1988年,穆拉汶斯基逝世,在樂團成員們投票表決下,泰密卡諾夫(Yuri Temirkanov, 1938-)正式接任「聖彼得堡愛樂管絃樂團」的音樂總監,目前也兼任樂團首席指揮,而泰密卡諾夫在任的二十多年間,適逢俄羅斯政治與經濟的開放改革,因此在國際化的潮流中,也在泰密卡諾夫的積極努力下,創造了「聖彼得堡愛樂管絃樂團」第二個黃金年代。由於泰密卡諾夫相當推崇指揮帝王卡拉揚(Herbert von Karajan, 1908-1989)追求旋律優美化以及管絃聲部與和聲的均衡化風格,因此他的指揮詮釋也和大多數俄羅斯傳統指揮家的粗獷風格相當不同,兼具內斂細膩情感與豪邁厚實的音響效果。

Kikimora by Ivan Bilibin
「聖彼得堡愛樂管絃樂團」已多次來台演出,但此次帶來的是全本俄羅斯音樂,首先登場的是李亞道夫(Anatoly Lyadov or "Liadov", 1855-1914)的交響作品《奇奇魔拉(Kikimora, Op.63)》,這是以民間傳說奇奇魔拉為靈感所創作,此曲於1910年10月在聖彼得堡舉行首演。《奇奇魔拉》的副標題為「幻想詼諧曲(Scherzo Fantastique)」,根據作曲家本人的說法,此曲描寫一個名叫奇奇魔拉的怪物精靈,被住在深山裏的魔術師撫養長大,然而魔術師的貓每天都會對著睡在水晶搖籃中的奇奇魔拉訴說著一個又一個精彩的古老故事,但奇奇魔拉要七年才會真正長大,儘管她的頭只有一個頂針那麼大,身體也只有一束稻草那麼寬。長大後的奇奇魔拉表面上從清晨到黃昏都一直紡著亞麻線紗,但腦海中卻不停地醞釀著如何對付世界的邪惡計畫,至於奇奇魔拉會如何顛覆人類世界呢,那就請聽眾們自行想像吧。《奇奇魔拉》由緩慢寧靜的序奏開始,曲中英國管的獨奏彷彿就是那隻說故事的貓,而鋼片琴則象徵著奇奇魔拉所睡的水晶搖籃,整首曲子充滿了奇異有趣的畫面與幻想氛圍,非常適合小朋友聆賞。(註:奇奇魔拉在傳說中,是一種居住在人類爐灶或地窖中以捕食老鼠為食的怪物,通常以女性形象出現,會製造噪音擾亂人們生活。)

第二首是蕭士塔高維契(Dmitri Shostakovich, 1906-1975)的《第一號大提琴協奏曲(Cello Concerto No.1 in E-flat Major, Op.107)》,由同樣出生於聖彼得堡的新生代大提琴家馬斯列尼可夫(Dimitri Maslennikov, 1980-)擔任主奏,其詮釋平實、遊刃有餘。而提及俄國本土作曲家與「聖彼得堡愛樂管絃樂團」的淵源,可從柴可夫斯基(Peter Tchaikovsky, 1840-1893)談起,因為在其過世前六天,柴可夫斯基還親自指揮「聖彼得堡愛樂管絃樂團」,首演他生前最後一部作品《悲愴交響曲(Symphony No. 6 "Pathétique" in b minor, Op. 74)》,之後,包括蕭士塔高維契與普羅高菲夫(Sergey Prokofiev , 1891-1953)等多位俄羅斯作曲家的許許多多作品都是由「聖彼得堡愛樂管絃樂團」來首演,其中,蕭士塔高維契一生所創作的十五首交響曲中,幾乎都是由「聖彼得堡愛樂管絃樂團」進行世界首演,不僅如此,他更將《第八號交響曲(Symphony No. 8 in c minor Op.65)》獻給這個樂團。

泰密卡諾夫的指揮風格於下半場的拉赫曼尼諾夫(Sergei Rachmaninov, 1873-1943)《第二號交響曲(Symphony No.2 in e minor, Op.27)》 中發揮得淋漓盡致,此闕交響曲本有著巨大能量的熱情與深情浪漫的特質,而在泰密卡諾夫的的指揮下,「聖彼得堡愛樂管絃樂團」不僅呈現出濃郁的俄羅斯風情,更有著拉赫曼尼諾夫敏感豐富的心靈特質,讓人彷彿做了一場絢麗多彩的異國之夢。


延伸閱讀:泰密卡諾夫與聖彼得堡愛樂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