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dest Petrovich Mussorgsky,
1839-1881 |
直到1781年,穆索斯基與俄國五人組中的林姆斯基─高沙可夫(Nikolai Rimsky-Korsakov, 1844-1908)、桂宜(César Antonovich Cui, 1835-1918)與鮑羅定(Alexander Porfiryevich Borodi, 1833-1887)共同創作歌劇《穆拉達(Mlada)》時,穆索斯基便想要將此曲放入自己負責的場景,但最後這部歌劇卻只由林姆斯基─高沙可夫單獨作曲。
Nikolai Rimsky-Korsakov,
1844-1908 |
穆索斯基死後,林姆斯基─高沙可夫在整理其遺稿時發現了《荒山之夜》的手稿,爾後便將此曲修訂與改編,並於1886年10月27日在彼得堡進行首演獲得好評,成為穆索斯基的代表作之一,因此《荒山之夜》目前大多以林姆斯基─高沙可夫的版本演出與錄音居多,但卻與穆索斯基的原典版差異甚大。
穆索斯基的交響詩(Symphonic poem)《荒山之夜》,是根據俄羅斯民間傳說所創作,描寫「六月二十四日聖約翰節前夜,妖魔鬼怪們聚集到基輔附近的荒山上,一同慶祝戲鬧與歡宴狂舞的情景」。並在《荒山之夜》總譜首頁上留下註語:「從地下傳出詭異的喧鬧聲,黑夜的幽靈顯形,黑夜之神傑諾波也跟著現身,神秘的黑色彌撒開始舉行,而莎巴魔女的饗宴也一同展開,當妖魔鬼怪的騷鬧正達顛峰時,遠處傳來教堂的鐘聲,黑夜精靈一哄而散,消失無蹤,而黎明到來。」
下面影片為巴倫波因(Daniel Barenboim)指揮維也納愛樂(Wiener Philharmoniker)的穆索斯基《荒山之夜》原典版。
下面的現場實況影片是現在最常聽到的改編版。
這是由 Rene Leibowitz 改編與指揮皇家愛樂(Royal Philharmonic)的穆索斯基《荒山之夜》,加入了風聲等效果,強化音響震撼效果與戲劇張力,音樂結尾也與上面兩個版本不同。
迪士尼「幻想曲((Fantasia)」也運用了穆索斯基的《荒山之夜》。
《荒山之夜》在1898年曾被音樂時報評為:「這是我們聽過最難忍受的東西…,充滿了醜陋、惡劣與憎恨,真希望再也不要聽到它」。雖然《荒山之夜》曾被埋沒了好一段日子,也曾被誤解過,但時間證明其精彩與璀璨的音樂內容,人們不僅能夠接受與喜愛,也未曾遺忘《荒山之夜》的獨特魅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