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8月5日 星期五

鋼琴三重奏「幽靈」

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1827
德國作曲家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1827)在西元1808年為鋼琴、小提琴與大提琴所創作的《D大調第五號鋼琴三重奏「幽靈」Op.70-1 (Piano Trio No.5 "Geister" or "Ghost")》最早的部份手稿,是源自於貝多芬所構思、同樣為D大調的作品,也就是根據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 1564-1616)的悲劇《馬克白(Macbeth)》所創作的同名音樂當中的女巫場景。

貝多芬一生共創作七首鋼琴三重奏,而於38歲時寫下這首《幽靈三重奏》,也與1811年所寫的《大公三重奏(Piano Trio No.5 "Archduke")》最為聞名。

以下欣賞的版本為:
鋼琴: 巴倫波因 (Daniel Barenboim)
小提琴:祖克曼 (Pinchas Zuckerman)
大提琴:杜普蕾 (Jacqueline du Pré)

第一樂章為D大調、奏鳴曲式,燦爛活潑的快板。由三種樂器的斷奏齊奏開始,之後進到優美流暢的第二主題,而發展部取用了第一主題,再現部則出現第二主題。



這首三重奏以副題「幽靈」聞名,是由於第二樂章所呈現的神秘不安的音響氣氛,尤其是當中一段從高而降飄忽的音形,讓人容易聯想夜深人靜時幽靈出現的場景,彷彿就像是現代恐怖電影的情節配樂。而對於19世紀初的人們而言,恐怕又是一首貝多芬的驚世駭俗之作。

第二樂章為D小調、充滿情感的慢板,一開始由鋼琴的顫音蘊釀出陰暗深沉的幻想氛圍,而內部巨大騷動不安的情緒,也藉由三種樂器在巧妙的應答中細膩的表現出來。



第三樂章為D大調奏鳴曲式的急板,明亮活潑的節奏與第二樂章憂鬱感傷的氣質形成強烈的對比。



Louis Spohr, 1784-1859
由於貝多芬年輕時曾住過艾德第(Erdody)伯爵家中,跟隨海頓(Franz Joseph Haydn, 1732-1809)與薩利耶里(Antonio Salieri, 1750-1825)學習音樂創作,長期接受伯爵的友情與資助,因此《幽靈三重奏》便在1808年12月於艾德第伯爵府邸首演,並呈獻給艾德第伯爵夫人(Anna Marie Erdody, 1779-1837)。

德國著名的小提家與作曲家史博(Louis Spohr, 1784-1859)也曾在1808年獲邀至貝多芬的家中一起排練這首作品。當時史博曾說:我深深為這悲劇的一切所感動,並有感而發地説道:貝多芬長久以來的憂鬱對我而言已不再是個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