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24日 星期一

NSO與伊瑟利斯

台北十月午后的陽光和煦溫暖,悠然踏進國家音樂廳,久違的NSO與簡文彬(Chien, Wen-Pin)讓人如見老友一般,而來自英國的大提琴家伊瑟利斯(Steven Isserlis, 1958-)更讓人雀躍期待。

國家交響樂團(National Symphony Orchestra; NSO)此次音樂會共帶來三首曲目,除台灣作曲家許常惠(Hsu, Tsang-Houei, 1929-2001)為丁善璽執導之電影所寫的《嫦娥奔月(The Moon Goddess Fleeing For The Moon)》外,另還有蕭士塔高維奇(Dmitri Shostakovich, 1906-1975)《第一號大提琴協奏曲(Cello Concerto No.1)》與下半場登場的理查‧史特勞斯(Richard Strauss, 1864-1949)《英雄的生涯(Ein Heldenleben)》。

許常惠於1968年所創作的《嫦娥奔月》,不僅是早期的電影配樂,也是為管絃樂團所寫之舞劇音樂,此曲共分為〈將壇〉、〈旱野〉、〈宮庭〉與〈月宮〉四個樂段,描寫后羿射日、嫦娥偷吞靈藥、奔月以及月宮中嫦娥寂寞後悔之心情,並以大型管絃樂團編制再搭配古箏之獨奏,試圖在強烈的敘事風格中鋪陳東方神話色彩,頗具交響詩之性格,而長笛首席安德石(Anders Norell)的表現亮麗,悠揚的笛聲營造出如夢似幻的浪漫氛圍。

指揮簡文彬也表示自己在理解理查‧史特勞斯於1898年所完成的交響詩《英雄的生涯》過程中,體會到「作曲家透過戲劇性十足的音樂語法,生動地臨摹了自我的生活寫照,並在音樂中彷彿看到栩栩如生的英雄本色」。

此次NSO也特別邀請伊瑟利斯合作演出蕭士塔高維奇的《第一號大提琴協奏曲》,此曲也是作曲家獻給大提琴家好友羅斯托波維奇(Mstislav Rostropovich, 1927-2007)的作品,而當時喜出望外的羅斯托波維奇,只花了四天時間便將全曲背熟。羅斯托波維契更於1959年10月9日,在穆拉汶斯基(Yevgeny Mravinsky, 1903-1988)的指揮下與「列寧格勒愛樂(Leningrad Philharmonic)」舉行此曲之首演,而多年來《第一號大提琴協奏曲》也在羅斯托波維奇的努力下,不僅成為音樂會上的寵兒,更是現代大提琴曲目代表作之一。

蕭士塔高維奇的《第一號大提琴協奏曲》共分為「稍快板」、「中板」、「裝飾奏」與「稍快的快板」四個樂章,一開始大提琴所奏出的四個音動機,正如同作曲家的簽名,也似幽靈鬼魅一般,如影隨形地不時出現直到樂曲結束。此外,第二樂章也用到了鋼片琴(Celesta)與大提琴的空絃泛音進行詭異的對話,並在悲哀氣氛中帶有幽默諷刺意味,就像是小丑笑臉面具下的淚水,也像是隱藏在小丑笑聲中最深沉無奈的悲傷,迴盪於心中久久無法消散。而蕭士塔高維奇在終樂章則引用了史達林(Joseph Stalin, 1879-1953)最愛哼唱的歌謠《蘇利可(Suliko)》來暗諷其政權。因此《第一號大提琴協奏曲》不僅深具黑色幽默之曲風,且個性十足,直指人心。

Steven Isserlis
由於熱愛古樂,因此伊瑟利斯對琴音有自己的偏好,此次演出不僅使用已故奧地利大提琴家艾曼紐‧費爾曼(Emanuel Feuermann ,1902-1942)」的同名大提琴「艾曼紐‧費爾曼」,此琴也是製琴大師蒙塔那那(Domenico Momtagnana, 1686-1750)於1740年所製造的大提琴。另外,伊瑟利斯也堅持以羊腸絃而非金屬絃來演奏二十世紀的音樂,而選擇以「古」來繹「今」的做法,也讓人充滿好奇與期待。

羊腸絃雖不及目前普遍使用的金屬弦有著響亮的音響特性,卻擁有金屬弦無法代替的細膩情感特質,而此次NSO為配合伊瑟利斯大提琴之音量,也特別調整力度,簡文彬訓練團員「不論聲音大小,情緒都得飽滿」之功力。

羊腸絃也讓伊瑟利斯的琴音,在古樸中展現強烈的現代個性,且剛柔並濟,絲毫無衝突之感。而在伊瑟利斯的詮釋中,彷彿可以聽見蕭士塔高維奇《第一號大提琴協奏曲》中有著四種截然不同的人格特質,有時是虛懷若谷、謙恭有禮的長者,有時則化身一變成為口若懸河、質疑一切的憤青或是積極、起身而行的革命家,更有時是看盡世間冷暖的小丑,這四種人格不時交錯出現,情緒糾葛掙扎,也彷彿挑戰著人間既存的道德與情感,然而只見伊瑟利斯瞬間化身四人穿梭其中,情感揮灑自如,讓人折服。另外,NSO也善盡綠葉職責,不僅在樂句銜接與處理上皆更為凝聚與細膩,木管與銅管等樂器在細節上的控制力也進步許多,讓人刮目相看。

伊瑟利斯於1958年12月19日出生於倫敦(London),祖父朱利葉斯(Julius Isserlis)猶太裔俄羅斯音樂家父母姐妹也都是古典音樂的愛好者與演奏家伊瑟利斯從小便與家人一起演奏音樂,享受合奏的樂趣,培育音樂的直覺與涵養,而伊瑟利斯於2010年過世的妻子寶琳娜(Pauline)也是一位優秀的長笛演奏家。

伊瑟利斯此次來台遇到有樂迷誤將賽門‧拉圖(Sir Simon Rattle, 1955-)之照片拿去請他簽名之趣事,而仔細觀察伊瑟利斯一頭蓬鬆之捲髮,的確與賽門‧拉圖有幾分神似,而據說伊瑟利斯為「披頭四(The Beatles)」之樂迷,其造型靈感來源即來自於披頭四成員。

伊瑟利斯的安可曲則演奏了畢密許(Sally Beamish)所改編的加泰隆尼亞(Catalunya; Catalan)民謠《白鳥之歌(Song Of The Birds)與卡巴列夫斯基(Dmitry Kabalevsky, 1904-1987)的《舞(Dance)》,其精湛的琴藝與認真入神之態度,也讓台灣聽眾一窺當代藝術家之泱泱風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